• 图案背景
  • 纯色背景
视图
标记
批注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 去开通
ijytj

上传于:2014-10-28

粉丝量:1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相关
  • 目录
  • 笔记
  • 书签

暂无目录

点击鼠标右键菜单,创建目录

暂无笔记

选择文本,点击鼠标右键菜单,添加笔记

暂无书签

在左侧文档中,点击鼠标右键,添加书签

人格·刊风铸品牌 -凯发官网入口

下载积分:550

内容提示: 人格· 刊风铸品牌 我家里一直保存着两封信, 一封是《大众医学》 创刊人裘法祖教授于 1982 年 12 月 12日写的; 一封是《大众医学》 的编辑于 2006 年 3 月 21 日写的。 这两封回信, 不是写给一个老同事、 老朋友或相识的人, 而是写给一个普通读者, 一个有精神病病史的患者。 每当我品味这两封信时, 就对《大众医学》 的刊风、 编辑们的人格, 肃然起敬。 1970 年, 我在“五七” 干校学习期间, 由于用脑过度、 长期失眠, 加上幻影刺激, 引发了精神分裂症。 虽经治疗后有所好转, 但也经常复发。 后来, 我采取了自防、 自治措施, 才控制了病情, 使学习、 生活...

文档格式:doc | 页数:2 | 浏览次数:3 | 上传日期:2014-10-28 02:56:34 | 文档星级:
人格· 刊风铸品牌 我家里一直保存着两封信, 一封是《大众医学》 创刊人裘法祖教授于 1982 年 12 月 12日写的; 一封是《大众医学》 的编辑于 2006 年 3 月 21 日写的。 这两封回信, 不是写给一个老同事、 老朋友或相识的人, 而是写给一个普通读者, 一个有精神病病史的患者。 每当我品味这两封信时, 就对《大众医学》 的刊风、 编辑们的人格, 肃然起敬。 1970 年, 我在“五七” 干校学习期间, 由于用脑过度、 长期失眠, 加上幻影刺激, 引发了精神分裂症。 虽经治疗后有所好转, 但也经常复发。 后来, 我采取了自防、 自治措施, 才控制了病情, 使学习、 生活、 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 1982 年, 《科学生活》 上刊登的《精神病之谜》 一文勾起了我的回忆。 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也谈“精神病之谜” 》 的文章, 约 1. 5 万字, 并冒昧地将稿子寄给了武汉医学院裘法祖教授(当时还不知道他是院长,只知道他是有名的外科“一把刀” )。 没想到, 稿子寄出不到一个月, 我就收到了从北京邮寄过来的一包东西。 打开一看, 是退回的稿子和一封信。 再细看, 才发现信是裘法祖教授亲自写的, 信封上的字也是教授亲笔所写! 那年裘老 68 岁, 正在北京参加“人大” 会议, 要多忙有多忙。 可他不仅看完了一个素不相识、 患过精神病的人所写的 50 页稿纸的长篇文章, 还写下了修改意见, 并建议我寄给《大众医学》 杂志, 又亲自从北京把信邮寄给我。 24 年后, 我向《大众医学》 杂志投稿, 又收到了回信。 信首一句“程老师: 您好! ” 的称谓和问候, 让我备感亲切。 接下来介绍的是杂志栏目的变化及文章的类型和来源, 指出我的文章适合“我的故事” 这个栏目。 随后又简单介绍了这个栏目的具体要求, 并对我的文章提出了修改意见。 字里行间渗透着“尊重、 协商、 相助” 的气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编辑还寄上杂志一本, 方便我参考。 衷心祝愿《大众医学》 继续多出精品, 为祖国的医学科学普及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 以下是《大众医学》 给我的回信。 程丰永同志: 寄来文章读了, 写得很好, 也很生动, 谢谢! 可惜我是一个外科医生, 对精神病没有研究, 提不出什么意见。 但我建议你联系自己的病情: 是如何发生的? 怎样经过的? 又是如何自愈的? 写一篇文字精简(不超出 4000 字)、 重点突出的文章, 寄《大众医学》 杂志编辑部(上海瑞金二路 450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转)。 如果能刊出, 我想, 或许对精神病患者是有参考价值的。 文章寄还你。 我正在北京参加五届人大, 抽空复你。 祝好! 裘法祖 82. 12. 12 程老师: 您好! 您寄来的信及文章均收到了。 谢谢! 近年来, 我们杂志增添了很多新栏目, 但大多是由相关专家撰写的科普文章。 您的文章内容应该说是比较适合《我的故事》 栏目的, 但这个栏目有它的要求: ①提供作者近期的生活照 2~3 张, 由我们挑选; ②文字强调简练, 故事要有自己的个性, 一般在 1500 字以内。您愿意我们杂志刊登您的照片吗? 您如同意(愿意), 就将文章再压缩一下。 我们觉得您可以

关注凯发一触即发

关注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