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案背景
  • 纯色背景
视图
标记
批注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 去开通

上传于:2014-04-18

粉丝量:89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相关
  • 目录
  • 笔记
  • 书签

暂无目录

点击鼠标右键菜单,创建目录

暂无笔记

选择文本,点击鼠标右键菜单,添加笔记

暂无书签

在左侧文档中,点击鼠标右键,添加书签

铸风 流 -凯发官网入口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 马家水浒名不虚传众所周知,“ 王水浒”、 “ 康三国”是扬州评话的标志。 鲜为人知的是,扬州马家也是评话世家,马凤章、马汉亭、马春芳、马蓉芳都是扬州书坛的明星,有 “ 马派水浒”之誉。教场有条总门巷,著名评话艺术家、说《 水浒》的马凤章即居住于此。 他说前《 水浒》,在《 智取生辰纲》中表演赤发鬼刘唐时,有活刘唐之称;说后《 水浒》,在《 任元打擂》中表演轻脚鬼时迁时,有活时迁之称。马凤章教传了两个姑娘,长女蓉芳,次女春芳。 春芳最为出色,是扬州第一个打破封建观念登台说书的女艺人。 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段故事:“ 马春芳13岁时,有一次,父亲在教场鹿鸣书社...

文档格式:pdf | 页数:1 | 浏览次数:11 | 上传日期:2014-04-18 02:37:02 | 文档星级:
马家水浒名不虚传众所周知,“ 王水浒”、 “ 康三国”是扬州评话的标志。 鲜为人知的是,扬州马家也是评话世家,马凤章、马汉亭、马春芳、马蓉芳都是扬州书坛的明星,有 “ 马派水浒”之誉。教场有条总门巷,著名评话艺术家、说《 水浒》的马凤章即居住于此。 他说前《 水浒》,在《 智取生辰纲》中表演赤发鬼刘唐时,有活刘唐之称;说后《 水浒》,在《 任元打擂》中表演轻脚鬼时迁时,有活时迁之称。马凤章教传了两个姑娘,长女蓉芳,次女春芳。 春芳最为出色,是扬州第一个打破封建观念登台说书的女艺人。 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段故事:“ 马春芳13岁时,有一次,父亲在教场鹿鸣书社演出。 她在旁边听书。 临散场时,有几个朋友闹豪性的高低邀请二姑娘来一段,众人也热情附和。 大家的盛情,马老黄不过面子,只好叫丫头说几句。 马小姐一亮相,光彩照人,嗓音清脆,众听客高声赞好,巴掌都拍了雾过来了! 马氏父女很是兴奋,更令他们欣喜的是,第二天,书场子老板和一帮听客送上丰厚的礼品及聘金,请二小姐正式登台,叫老头子停下来。 如此把面子,马家只好应允。 于是,书场旋即张贴海报。从此,马春芳算是正式出道了。想不到一连二十天都是爆满!这下子几乎轰动了全城的书迷! 马春芳红了半边天,此后预约的书场子可多了。 ”刘介春《 艺坛点将录》中有诗赞曰:“ 书坛遥望似天孙,重把金莲旧梦温。 怪底少年如中酒,座中白发也销魂。 ”据介绍,《 林冲与鲁智深》亦称《 林十回》、《 鲁十回》,因内容交叉,多合在一起讲述,习称《 林鲁十回》。 说此书的艺人中,以马凤章成就最高,这也是“ 马派《 水浒》”的代表书目。扬州市文化局收藏有马凤章的口述记录稿《 林鲁十回》和马汉亭(马凤章的师弟)的口述记录稿《 林十回》。清代儒商“ 扬州二马”马姓名人中,“ 扬州二马”可以说是众所周知。马曰■( 1687—1755),字秋玉,由附生授例候选主事。 马曰璐( 1711—1799),字佩兮,由贡生援例候选知州。两兄弟为祁门城里人,侨居扬州,经营盐业,为当地徽商巨富,捐资开扬州沟渠,筑渔亭孔道,设义渡,造救生船,造福一方百姓,其慷慨好义的名声远为传播,人称 “ 扬州二马”。马氏兄弟既是大盐商, 又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和诗人,他们好古博雅,考校文艺,评骘史传,旁及金石书画。 尤以诗词最出名,主持扬州诗坛数十年之久,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说他们的诗,“ 斥淫崇雅,格韵并高”,“ 酝酿群籍,抒写性真”。 雍正年间,马氏兄弟在扬州建造了一处园林, 名为“ 街南书屋”,即今扬州名园 “ 个园”。 园内有12景,其一为“ 小玲珑山馆”。马氏兄弟就在馆内广结四方文人名士,著名文学家厉鹗、全祖望、大画家郑板桥均为其座上客。 据说,马曰■因为下棋还得以认识乾隆皇帝,乾隆下江南时每次巡幸扬州,都要到马氏园林里驻跸。小玲珑山馆内建有丛书楼,藏书百橱,多达10余万卷,有藏书 “ 甲大江南北”之誉。 乾隆三十七年( 1772)开四库馆,奉旨采访遗书,马氏后人进呈藏书776种,位居当时江、浙四大藏书家之首。 藏书如此丰富,加上马氏兄弟为人豪爽,好结文人学士,当时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常到小玲珑山馆翻阅藏书,学习研究和讨论学问。马氏兄弟还在家中设有刻印工场,以千金为朱彝尊刻《 经义刻》,为蒋衡装潢所写《 十三经》,又刻《 说文解字》、《 玉篇》、《 广韵》、《 字鉴》等书,当时称为 “ 马版”。马曰■著有《 山解谷词》1 卷,《 沙河逸老集》6卷, 马曰璐著有《 南斋词》2卷,《 南斋集》6卷,《 韩柳年谱》,《 丛书楼书目》。马可·波罗 总督扬州1282年, 世界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 一个重要的城市”扬州,在这里一呆就是3 年,并自称奉大汗之命,在此为官,被网友称为700年前的 “ 扬州市长”。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 他在中国生活了十七年, 在扬州做过三年官。 埃德加·斯诺先生在他《 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一书中写道:“ 我到过长江下游和大运河沿岸所有历史上有名的地方……扬州的优美渡桥和马可·波罗像,在忽必烈统治的时间,马可·波罗管理扬州城达三年。 ”马可·波罗把西方的文明传到中国,也向西方世界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这就是马可·波罗的贡献。1282年至1284年,马可·波罗在扬州为官三年, 对扬州以及所辖城镇的风土人情作了翔实的记载。 在《 马可·波罗行记》里记载了扬州、宝应、高邮、泰州诸城,《 行记》说:“ 走了一天路程,当夜幕降临时,来到一个名宝应州的大城镇, 居民信奉佛教……他们靠工商业维持生活,丝产量很高,并且织成金线织物,生活必需品极丰富。” “ 和宝应相距一天时间的路程, 往东南方向去,就是建筑很好,范围广大的高邮所在地,这里的工商发达,盛产鱼类,可猎取的飞禽走兽也很丰富,特别是雉鸡出产极多。”在谈到瓜洲时,《行记》说:“ 瓜洲城位于通往契丹省( 今东北一带)的交通线上, 这里每年汇集着大批的小麦和稻米,其中最大部分运往汗八里( 指今北京)城,供应皇帝的臣民。 ”走进马可·波罗纪念馆,穿越时空再现《 马可·波罗游记》“ 神奇东方之旅”的场景。馆外一侧, 马可·波罗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身着元代官服,左手勒着马缰绳,右手持一书卷,续写扬州所见所闻。现代扬州画坛第一人王板哉在扬州生活半个世纪的书画家王板哉先生,与扬州感情很深厚,把自己完全当成了扬州人。 而扬州人也视他为乡亲,马年到了,大家又忆起这位马年出生的书画名家。王板哉( 1906-1994年),山东日照人,原名兆均,更名板哉。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34年, 板哉先生投入齐白石大师门下,甚得白石大师的器重。 因其性情爽直和对艺术的执著,白石大师曾为他刻了一方 “ 半憨”的印章,不知者误传为 “ 半呆”,于是先生便索性以“ 板哉”为名。板哉先生一生最崇敬白石大师,白石大师也钟爱这位门人。艺专毕业之时,板哉先生在北京举办过一次个人画展, 展品中有一半为恩师齐白石题写。如此提携,恐怕唯有板哉先生了。板哉先生最擅长画紫藤。 他对紫藤有很深的情感。每到紫藤花开季节,他总是徘徊在紫藤花下,细心地观察。 他画的紫藤,色彩和结构都很准确。串串藤花,大与小、虚与实,色彩的浓淡变化,皆具自然之趣。板哉先生的藤花有这么一个特点,未托裱时,藤花■成一片,又看似单薄,但一经托裱,就忽然饱满起来,色彩丰富起来,只见深深浅浅、虚虚实实、前前后后,极为丰富,又极为妥帖, 在黑色叶子衬托下, 显得更加娇艳。 至于写枝干和藤条,更是他的专长,因其上乘的草书功夫,洒脱的线条极富生命力,其轻与重、墨色的浓淡变化,又具有韵律感、节奏感。著名画家亚明曾驻足在他的紫藤作品面前, 注视许久,伸出大拇指称道:“ 王老紫藤,江苏第一。”画马名家 戈湘岚解放前后, 扬州书画界活跃着一位画家—— —戈湘岚先生。 戈先生的绘画可以说是花卉、飞禽走兽无一不精,特别长于绘马,效法郎世宁的画法,有西洋画风格,扬州博物馆曾收藏一幅他在抗战胜利后所作的泼墨奔马。 郭沫若先生见后极为欣赏,为之题跋称,“ 急驰如电,嘶声如雷,空有骅骝志,何处试霜蹄。 ”可谓推崇之至。戈湘岚(1904—1964),名绍荃,戈荃,自号东亭居士,别号神骏斋主,江苏东台人,曾寄寓扬州。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及上海分会会员,上海画院画师。自幼聪慧,酷爱绘画,尤爱画马,投考上海美专时,以画马为卷,竟名列第一。毕业后,工作于商务印书馆图画部,并与友人创立“ 学友图书社”,专门编印教科书及教育挂图, 开创了我国教育挂图事业。他常说:“ 我的画有两种,一种是卖钱的,一种是欣赏的。 欣赏的我不卖,卖钱的我不留。 ”新中国成立后,任职于上海教育出版社,曾领导《 辞海》插图组的绘编工作。戈湘岚是我国新闻界老前辈戈公振先生之弟,也是我国著名的俄国文学翻译家戈宝权之叔父。解放初,戈家住在扬州徐凝门街,后来迁居到观巷,新生幼儿园就是戈家原来住宅。冶春后社盟主臧谷冶春后社是清末民初扬州著名诗社,驰名的诗人有马伯良、萧畏之、吉亮工、孔小山等人,其中主持者,便是骚坛盟主臧谷,人称臧太史。臧谷( 1834-1910),谱名肇庸,字怡孙,一作宜孙,号雪溪,因爱菊自称种菊生、菊隐翁、直翁,晚号菊叟。 江都人,住扬州府东街( 今通泗街北段)桥西花墅。 同治四年( 1865)进士。 曾主持冶春后社,极一时诗文之盛。 著有《 雪溪残稿》、《 消寒分咏诗》、《 咏菊诗》各一卷,《 湖上杂诗》、《 续扬州竹枝词》及《 菊隐翁诗集》、《 扬州劫余小志》、《 问秋馆菊录》。臧谷出生于书香门第,他曾自撰一副对联挂于宅第。 联云:“ 拜经垂训;谏鼎遗风。 ” “ 拜经”是指南齐臧荣绪每于孔子生日陈《 五经》拜之,著有《 拜五经序论》。又清代武进人臧庸之厅堂名拜经堂, 每年除夕,陈所读经书于堂上拜之,著有《 拜经日记》。“ 谏鼎”是指春秋周桓王十年( 前710),宋国太宰华父督杀宋殇公和大夫孔父, 为取得邻国支持,赠鲁桓公郜大鼎。 鲁大夫臧孙达谏道:“ 你收受不义的人不义之物,百官就要以你为榜样行不义之事。 ”鲁桓公没有听从臧孙达的进谏,纳鼎于太庙。 周内史听到这件事后说:“ 臧姓后世子孙会兴旺发达的。 ”臧谷幼读诗书,学养深湛。 同治四年中进士, 官翰林院庶吉士。可能他对同光年间的朝政颇为失望,再加上不擅宦海应酬,遭父母丧时,遂激流勇退,无意仕取。 当年即辞职回扬州,镌有 “ 臣年三十即归田”小印。归里后,以诗自娱。臧谷是冶春后社中首屈一指的艺菊专家。臧谷爱菊成癖,自号 “ 菊隐翁”,筑有问秋馆以为艺菊之地,并著有《 问秋馆菊录》,分菊为绝品、逸品、上品、中品、次品、又次品诸名目。臧谷书法六朝。《 江都县续志·卷三十四》中云:“ 书法魏齐,得其神髓”。 北朝魏齐形成的雄厚、险峻、磅礴的碑刻书法,名家有索靖、崔悦、卢谌、高遵等。北朝多碑,书体比较守旧,雄奇朴拙,楷书较精。北朝书法多用方笔,工于点画。臧谷的书法得北碑之精髓,沉稳拙重又笔辣苍劲,纸面弥漫着大气神韵。 瘦西湖书画碑廊里有他的一幅行书《 二十四桥》:“ 烟花寥落水云隈,何处箫声更一回。唐代自然隋代近,诗人曾记玉人来。试看月色还相映,遍数桥名枉费才。我独系怀姜石帚,殿春红药几枝开。 ”马年春节到了 ,马是中国大姓之一。 扬州马姓人士不少,你知道马姓的由来吗? 马姓在扬州古今铸风 流人欢扬州马姓共有马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四位, 属于超级大姓系列 ,人口约一千八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1.15%左右。 而在扬州 ,马姓的人占到总人口近 10%, 据市公安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扬州市共有 420534位马姓的人。扬州民俗学家钱传仓告诉记者, 马姓的人很多 , 尤其是回族的大姓。 关于汉族马姓的姓源 , 《姓纂》上是这样记载的 : “赢姓,伯益之后 ,赵王子赵奢,封马服君,子孙氏焉 。 赵奢兴,赵灭,徙咸阳,望出扶风。 ”汉族马姓源于嬴姓,系承赵奢, 望出陕西扶风, 汉族赵姓出自赢姓伯益。 舜帝时期,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 ,后又为舜驯服鸟兽,因此被舜赐姓赢氏,因为舜帝赐姓给马姓名人 谜家马苍山创 “ 广陵十八格”扬州是灯谜的故乡。早在南北朝时,广陵人高爽就以善制谜语著称,他作的 “ 屐”谜和 “ 鼓”谜形象生动,语言通俗。 从唐代开始,有关扬州灯谜的故事就远近流传。 至明清,扬州谜人辈出,佳作纷呈,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 “ 竹西谜艺,独步一时”,其谜艺迄今犹为南北派谜人所推崇。谜格的创制是扬州谜人对祖国灯谜艺术的重要贡献之一。 明末,扬州出现了一位著名谜家叫马苍山。这位落泊的士人将前人的猜谜之法结合本人的设想,经过反复揣摩,大胆改进,创造出“ 广陵十八格”,这是中国灯谜有格的开始。 清扬小湄《 围炉新话·作嫁衣裳斋隐语·例言》云:“ 隐语旧有广陵十八格”,即是指此。 李汝珍的《 镜花缘》 中也提到:“ 春辉道:‘ 此格在广陵十二格之外,却是独出心裁。’”将十八格说成十二格,也许是作者误记了。 但谜格之创建最早出于扬州,却是不约而同的。 据有关书籍记载,广陵十八格为会意、谐声、典雅、传神、碑阴、卷帘、徐妃、寿星、粉底、虾须、燕尾、比干、钩帘、钓鱼、含沙、鸳鸯、碎锦、回文等。 广陵十八格极尽文字的歧义与腾挪变化之能事,它的创设不但增添了谜趣,而且扩大了谜材,增加了灯谜的容量,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马苍山自此被尊为“ 谜格之祖”。 此后300多年来,谜格越设越多,最多时竟达300余格,使人望而生畏,以致又逐渐衰亡。唯马苍山所立之 “ 十八格”巍然独存,被奉为 “ 谜格之正宗”。例如 “ 卷帘”格,它要求谜底必须在3个字以上,而且应该从后向前倒读,方可成为真正的谜底。人在西汉时, 马姓中又增添了由马矢姓改姓马而来的一支,也逐渐得到壮大。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 、河北、山东 、湖北 、四川 、甘肃、江苏 、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 。许州鄢陵(今属河南省)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遍布于福建。 至清代,马姓开始有些移居于台湾省,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马姓名人 艺术家他的女婿为嬴,赢姓出现,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 舜帝,姚姓,舜,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 由此看来,汉族马氏固然是颛顼之后的赢姓后裔,而使他们得以 “马 ”为姓的 ,则是2000多年以前战国时代赵国马服君赵奢,所以 ,如果以赵奢为后世汉族马氏的始祖, 也是理所当然的。除《姓纂》所载,...

阅读了该文档的用户还阅读了这些文档

关注凯发一触即发

关注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