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案背景
  • 纯色背景
视图
标记
批注
批注本地保存成功,开通会员云端永久保存 去开通
shanghaiqi..

上传于:2015-03-15

粉丝量:140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相关
  • 目录
  • 笔记
  • 书签

更多相关文档

暂无目录

点击鼠标右键菜单,创建目录

暂无笔记

选择文本,点击鼠标右键菜单,添加笔记

暂无书签

在左侧文档中,点击鼠标右键,添加书签

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初探 -凯发官网入口

下载积分:699

内容提示: (原载《语言研究再认识——庆祝张斌教授从教 50 周年暨 80 华诞》,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初探* 刘丹青 0. 引言 本文讨论汉语及其方言中一种特殊的话题结构。 今天我们都知道, 话题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 它对汉语这样的所谓话题优先语言来说尤其重要。 然而, 在汉语语法研究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话题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 国内语言学界才开始把汉语话题当作语法研究的一个对象加以关注。 著名语言学家张斌(文炼) 先生正是国内语言学界最早注意和重视汉语话题问题的学者之一。在由他担任语法部...

文档格式:doc | 页数:14 | 浏览次数:20 | 上传日期:2015-03-15 13:49:49 | 文档星级:
(原载《语言研究再认识——庆祝张斌教授从教 50 周年暨 80 华诞》,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初探* 刘丹青 0. 引言 本文讨论汉语及其方言中一种特殊的话题结构。 今天我们都知道, 话题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 它对汉语这样的所谓话题优先语言来说尤其重要。 然而, 在汉语语法研究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话题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 国内语言学界才开始把汉语话题当作语法研究的一个对象加以关注。 著名语言学家张斌(文炼) 先生正是国内语言学界最早注意和重视汉语话题问题的学者之一。在由他担任语法部分主要编写者之一的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 1981 年增订版中就已增加了对主语和话题关系的探讨, 在文炼(1991)一文中对话题和主语的关系又作了进一步阐述。 这里谨献上这篇讨论话题现象的小文, 以此庆贺张斌先生八十华诞。 本文拟讨论的这种话题结构, 可以看作是由适于充当宾语的受事类论元经部分话题化而形成的。 部分话题化的结果是一个受事类论元被分裂成了两个句法成分, 一个在谓语核心动词前充当话题(包括主语后的次话题), 如例(1)中的“衬衫”, 另一个在其后充当宾语, 如例(1)中的“三件”: (1) a. 衬衫他买了三件。 b. 他衬衫买了三件。 在徐烈炯、 刘丹青 (1998) 这部研究话题问题的专著中, 我们分出了四类话题: 论元共指性话题、 背景语域式话题、 拷贝式话题和分句式话题, 但是还没有注意到本文将讨论的这类话题。 后来, 在对同一性话题 (即以前所说的 “拷贝式话题”) 作进一步探讨时 (liu 1999) ,才注意到了与之关系密切的论元分裂式话题(有时简称为“分裂式话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种论元分裂结构的句法表现和有关成分的指称特点, 并同其他话题结构包括同一性话题进行比较。 初步探讨显示: 1、 这种结构符合汉语话题结构的总体特点,是汉语话题结构的又一个次类; 2、 这种话题结构违反了句法成分接近度的模拟性认知原则,但是符合“框架大于内容” 的话题指称性原则, 它的存在是汉语话题优先的类型特征的又一重要体现; 3、 这种结构的存在还进一步说明话题在汉语中可以是一种语法化或句法化了的成分, 它在许多南方方言更是一种高频的甚至常规的句子结构, 有更稳固的句法地位, 也显示一些南方方言可能比普通话具有更强的话题优先特点。 本文的以下部分将分为这几个节: 1. 句法表现; 2. 指称特点; 3. “框架大于内容” 原则和接近度原则; 4. 方言中的论元分裂式话题; 5. 结语。

关注凯发一触即发

关注微信公众号

网站地图